当前位置:首页 > 医械世界 > 正文

那些常年被晕厥困扰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2021-10-26 14:39:56 | 来源:晶报网 | 查看: | 评论:0

过往的一段时期,“我晕”曾被一些少男少女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网络用语而流行一时。时过境迁,“我晕”一词已鲜少被人提及,但在医学领域,“晕厥”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图1、晕倒示意图

51岁的张女士今年有些“犯困”,早上手机闹铃叫不起床,中午饭吃到一半就能睡着。她在北京某单位上班,到今年工作正好满35年。而更令她心有余悸的是困扰了她十年的反复量厥病史。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发病时的情景:先是眼前出现黑朦,随之意识丧失倒地伴肢体抽搐,意识丧失前无视物旋转、无胸痛、无心悸、大汗等前驱症状,约1分钟后自行恢复意识。接下来的十年间,类似的晕厥状况发生过10余次,发病的地点有时在家中,也曾在工作岗位上出过状况。今年五月份,张女士在散步时再次突发晕厥,被家人送往北京友谊医院,为进一步诊治,张女士被收住院治疗。

图2,一位老人晕倒在地

晕厥因其病因繁多,机制复杂,常规方法在病因诊断方面存在不足。Framingham研究表明经过常规检查后仍有36.6%的晕厥患者无法明确病因,而这些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死亡风险为健康人群的1.32倍。研究表明,大多数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可能为心源晕厥。

图3、诱发心源晕厥中常见的心电图表现— —房室传导阻滞

在既往的十年期间,张女士在多家三甲医院行 Holter(多次检查,包括 72小时Holter)、超声心动图、脑血流图、头颅核磁、头颅 CTA 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提示轻度异常,神内科在考虑不排除外癫痫发作,2020年12月开始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但张女士服用抗癫痫药物后仍有晕厥发作。晕厥发作前无前驱症状、与体位变化无关,意识恢复后无后遗症状,高度怀疑心源晕厥可能大。诊断心源晕厥的关键是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但是动态心电图 等常规心电检查仅能记录 24 小时至 7 天的心电信息,晕厥多呈散发且通常相邻 2次发作间隔较长,因此持续记录心电信息对于晕厥患者的诊断十分重要。

2019年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在李虹伟主任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该科彭晖主任医师勇于探索起搏电生理新技术,带领孙志军副主任医师等团队成员开设了晕厥/心力衰竭/心脏猝死防治门诊,并在心电生理新技术方面做了大量临床创新工作,尤其在植入式心电监测器(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 ICM)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成为京津冀地区率先开展晕顾门诊和 1CM 植入技术,并具备相关国家资质的少数几家医学中心之一。ICM 是一种埋植 于皮下持续监测患者心电信息的可程控设备,目前国内ICM 应用主要是 REVEAL-LINQTM,该装置目前是全球最小的植入式心电监测器,可提供长达 3年的持续心 电监测。植入过程具有简便、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图4)。

图4、小型植入式心电监测器

张女士在植入了ICM这个小型“心律”监测器之后的12天,再次晕倒在家,家人紧急送院后,彭大夫和孙大夫立刻通过程控仪程控发现,ICM已经将张女士晕倒时候的心电图记录下来,发现真正引起晕倒的“元凶”竟然是心脏停跳,停跳时间长达7秒,最终,张女士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手术。从此张女士便再也未突发晕倒,困扰一家人多年的心病也终于得到解决。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ICM 对于晕厥的病因检出率高。与动态心电图等传统检查相比,可及时且准确地发现晕厥的原因,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及频繁就医,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ICM的应用目前是临床医生评估潜在心律失常的理想技术手段。辅助诊断不明原因晕厥是植入ICM最常见的适应症,与此同时众多研究发现ICM在房颤、隐源卒中、心源猝死等疾病的诊断或风险评估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随着该技术的开展及推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会更加宽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晕厥/心脏猝死防治门诊及心律失常专家门诊信息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专家门诊(孙志军副主任医师)

周五上午 知名专家门诊(彭晖主任医师)

周四下午 晕厥/心脏猝死防治门诊

出诊地点:北京友谊医院门诊楼4层南区内科诊室

专家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心内

彭晖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律失常介入(器械植入)培训基地导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心律失常工作委员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高血压防治分会委员

中国心电学会起搏心电图工作委员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委员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编委

一直从事心脏起搏电生理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于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和有猝死危险患者的起搏器、除颤器等植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消融术)的诊断与治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等论文数十篇。参与《临床心律失常与电生理学: 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等书籍的翻译和编写。承担两项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科研合作项目。入选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未来之星”人才培养计划,并于George Institute/Australia接受临床研究培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心内

孙志军

博士 副主任医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律失常介入(器械植入)培训基地导师

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第一届学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高血压防治分会委员

擅长心律失常诊治,尤其在晕厥与心脏猝死的防治。参编/参译专业著作6部,如:《临床心律失常与电生理学: 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第一版和第二版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上一篇:“骨量早筛查,骨折早预防”——世界骨松日公益科普,我们在行动 最后一页下一篇: